【现场直击】石国鹏: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幸福的普通人是我们脚下的路
北京市第四中学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
石国鹏
教师应当“以人育人”,通过我们的生命点燃学生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们需要与学生共同领悟和成长。
核心素养是什么?
答案无非是我们希望学生发展成什么样,以及学生哪些品格才能符合中国未来的人才需求。
12月16日,北京市第四中学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作为分享嘉宾出席了2016年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国际教育创新学校分论坛的会议。以下内容根据石国鹏口述整理。
在四中做教师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习惯——当老师讲到要备课程、备教材、备教法时,首先要备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知道你面临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
在现在这个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十余年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学生,尤其是像四中这种水平的高中学生到底是什么状态?如果老师心里没谱,则无论国际教育还是国内教育都很难对症下药。
现在的孩子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拥有多重身份,他们不再是简单纯朴的少年,很多时候他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他们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他们已经接受了多元文化,他们自身就是多元的一种表现,他们崇尚平等自由,有很多时候不愿意受规则的约束,他们愿意挑战权威,愿意发问。
有一位四中历史特级老师,1991年来四中教书时,志得意满,他的课讲得太棒了。但是,在他讲课的时候有一个男生一直低头看书不听讲,这个老师非常气愤,过去把书拿了出来。
这个学生在看什么呢?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这位老师把书还回去了,他说我听过这本书,但我没看过。
孩子在学科专业知识上有很多时候是超越老师的了,在各个学校教书都有巨大的压力感,作为老师该怎么办?
另外,现在的家长普遍教育程度比较高,职业发展水平较高,他们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很重视全面发展,对国际教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甚至有自身在外留学或在海外工作多年的经验。
他们熟悉教育,有教育资源,舍得投入时间、精力,愿意参与教育,甚至有时会干涉学校的教育,提出很多很尖锐的问题。
老师也同样。我们习惯于把教师比喻成春蚕、蜡烛,为什么教师都是一个濒临死亡的状态?教师就不能跟学生一起闪亮吗?教师要燃烧生命,但是为什么一定是燃烧自身照亮学生?这个不是现在主体教师的追求。教师也崇尚自由、公平和平等,教师也有团队意识,有个人的主张。
当一个学校的三种人(学生、家长、老师)都是一个新的状态时,还得看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往往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支撑和补充,相反有可能是教育的阻力和破坏力,这个怎么办?
中国社会近30年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巨大的变化给我们教育者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过去千年不变,现在十年一变甚至是一年一变。
最近“核心素养”这个词特别热,核心素养是什么?
答案是教育想让我们的孩子发展成什么样,学生要具备哪些品格才能符合二十一世纪中国未来教育的人才需求。
老师要在这几年教给他什么?让他变成什么人?
教师不是一个工程师,不是给学生脑子插一个U盘把东西输进去就可以了,教师要想办法以人育人,想办法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学生的生命,跟他共同领悟。
这里面不仅有学生的成长,也有教育者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当中,哪些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慎重思考的?
四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中国人与幸福的普通人”。这个话说出来之后,网上有很多质疑和挑战的声音:一个杰出的人怎么可能是普通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提出这样疑问的人恰恰是不懂得什么叫做杰出的人。
一个杰出的中国人首先必须是幸福的普通人,自己都不幸福,还能够杰出吗?那么这个“杰出”一定是伪杰出,一定是被吹嘘的,骗人的杰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连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好,成天想着拯救地球当超人,实际上可能自己的屋子都没有打扫干净,还是先从叠床铺开始吧。
培养杰出的中国人是我们教育者的高远目标,培养幸福的普通人是教育者脚下的道路,每一个幸福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是构成一个杰出中国人的必备要素,而一群幸福的普通人将整体构成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两点不矛盾。
但是这两点要同时做到,非常难。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好像比做杰出的中国人更难。
教育不是可以拿来做全面总结的,是一件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提升永无止境的事情。
我们在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心,我希望我的学生首先从城市探索开始做起,从周围的社区开始做起,从校园开始做起。
周边的这些资源能做哪些研究?做怎样的利用?在做研究课题时,做什么?
学生说,我们要解决一下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我说,这个问题好几任市长没有解决,还轮不到你解决,你要解决的就是从我们这里右转有多少违章的问题,可以站在那里戴着口罩拿本子记。把这个数据提交出来,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制订深度的政策和法规。
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每一个研究课题必须要“小题大做”。
我们有一个城市探索项目,让孩子从自己居住的社区开始、从校园开始进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看能不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思路。
到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剩下的是什么?内在的不说了,化为人本身了;外在只有两个:体育、艺术。体育和艺术这两大特别受人歧视的副科却是我们一辈子可以享用的东西。
在四中,体育和艺术非但不受歧视,反而特别受偏爱。体育课在四中本校区一周五节课,是单科中最多的,在我这里(四中国际校区)一周八节,全员必修。
体育课的好处是什么?健康。在和学生家长讨论的时候,特别强调体育的第一个重要作用——让孩子有健康的身心体魄。
在接触了很多国外的中学、大学以后发现,我们国内的孩子跟美国的孩子体质方面差得太多了,对体育的热爱方面也差得太多了。
体育也是很好的对外交往的媒介,我带学生出国进行交流时,给他们讲橄榄球是什么,讲棒球、冰球、曲棍球、马术、长跑射击、冰上运动、冰雪运动,得学会通过参与体育项目,至少是有体育观赏的能力,去跟别人进行文化交流。
在2008年的时候,北京四中成为亚洲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所“国际顾拜旦学校”。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教育是四中的传承之路,顾拜旦精神或者奥林匹克精神当中的平等、尊重、竞争、提升等优秀的精神财富需要被我们的孩子所继承。
再简单说一下戏剧教育。戏剧是综合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理解素养的一个利器。(四中国际校区)初一中文、英文、戏剧的欣赏课都有,高一英语戏剧是必修,中文戏剧是选修。
艺术教育让我们能够给孩子塑造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生、近乎于完美的心灵,让他们体验美、感受美,至少他们要有这个能力。最后还有创造美,艺术教育特别重要。
现场直击
| 校长派邹军整理编辑
| 来源:校长派